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校《“先锋”月报》刊发学院杜军威教授事迹

作者:卞文馨 审核人:顾姗姗 信息来源:数据科学学院 编辑:卞文馨 发布日期:2024-07-02

日前,学校《“先锋”月报》第三期刊发了学院杜军威教授的事迹,引起了校内师生的广泛关注。全文如下:

杜军威:“老”与“小”的辩证法

近日,“低空飞行服务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入选首批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平台。这是继去年成功获批“低空飞行智能服务保障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之后,我校在低空飞行相关领域又一个省级平台。作为一个正式成立还不满一年的年轻学院,数据科学学院之所以能够连续取得突破,离不开常务副院长、学术带头人杜军威教授致力于“数智赋能空天地海”的心血和汗水。

在数据科学学院,杜军威既被称为“老杜”,也被称为“小杜”。这一“老”一“小”的称呼背后,都有涵义、都有说法。

2023年,49岁的“老杜”受命筹建数据科学学院。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创业团队,开始了打造“小巨人”学科体系、构建“数智赋能”大生态的艰辛探索。如何才能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升级传统学科人才培养路径?着力强化科研实力、打牢技术底座是前提和基础。为此,杜军威凭借敏锐的专业视角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人工智能与软件系统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与行业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7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在SIGIR、软件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会议与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都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看到“老杜”以身作则,树立了标杆和榜样,年轻人们也不敢懈怠,纷纷学习效仿。于是,大家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和突破口,带动了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学院成立当年,成功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点、获批三个省级科研平台,青年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率100%,横向项目合同额超过2000万元,获评学校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这张亮眼的成绩单,成为学院建设发展的一个高起点。特别是,由这样一个有学识、有眼光、有站位的“老道”院长当家,师生们心里很踏实。

如果说“老杜”之“老”在于经验和水平,那么论起拼劲干劲,“老杜”则秒变“小杜”。

学院的青年教师说起这位杜院长,几乎众口一词:“杜院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个时候不干,什么时候干’。只要对学院、对学生、对教师发展有利的事情,他总是不遗余力的推进,那劲头就像小伙子一样。在他的带动下,我们也都特别有干劲。”如此一来,“小杜”的说法不胫而走,在师生们之间广为流传。为了加速推进“精、专、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小杜”总是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带领全院上下争分夺秒地布局学科平台建设、学位点的申报、人才引进等工作,没白没黑、加班加点已是常态,这种始终“在线”的精气神儿和堪称“硬核”的工作状态让老师们无不敬服。而对于学生,“小杜”亦师亦友,总能以自身的平实、奉献与激情,成为大家眼中没有架子、没有私心、没有“代沟”的好老师。他自费为研究生购买服务器、云存储资源,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硬件环境;他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与学生探讨学术前沿,优化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他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树立自信。他指导的研究生发表CCF推荐高水平期刊与会议论文10篇,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家银奖、NASAC2019原型竞赛全国(唯一)一等奖1项、全国软件测试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等。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这样感慨:“我要像‘小杜’老师一样,拿起科研报国接力棒,不知疲倦地跑出科大人的加速度。”是的,有这样一名“不言老”“配置强”“内核稳定”的院长、导师在前领跑,师生们心里有盼头。

眼下,杜军威正在忙于筹建数智赋能中心、青岛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技术创新与数据服务中心等“大活儿”。对于在“老杜”和“小杜”之间自由切换,他早已习以为常。或许,他就是在用心用力用情演绎一种“老”与“小”的辩证法,不断地丰富自身、泽被他人,讲述着关于一名党员的先锋故事。


149A0D